English

方庄有一家书店

1998-08-03 来源:光明日报 王仿子 我有话说

方庄是北京市新建的一个居民小区,去年新开张一家小小的书店,正好在我经常走过的地方。我离开出版社很久了,离开书店更久了,然而,爱书的心不变;经过烧书的十年,还是不变,走过这家书店,时不时弯进去看看。

这家书店铺面不大,在有限的平面上摆满了高高低低的书架。书的陈列,符合经营书店的一个经典的准则,让读者伸手摸得着。站着的书,平放的书,让读者一目了然。我进去逛了几回,只看不买,没有感觉到有人不高兴。

书店只有一名营业员,既要招呼读者,又要开票收钱,似乎并不担心书被弄脏弄丢,或是弄乱书架。我问她:“有些人只是翻书,不买,担心不担心把书弄脏?”

我的提问使她感到意外,略一沉思后说:“翻一翻,才好选择。有一位老先生一来就是一二个小时。要是弄脏了,可以廉价处理,吃不了大亏。”这个回答使我产生一点好感。

书的品种不算多,从工具书、中外文学作品、科学著作、少儿读物,到一些流行作品,总体上还比较整齐,没有发现许多书摊上常见的乌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书。我问她进货渠道,她说:“从新华书店进货,虽然折扣高一点,可以保证没有翻版书”。这句话又使我增加一点好感。

几年前迁居方庄时,方庄没有一家书店,连寄信也要到蒲黄榆。在蒲黄榆看到一家书店,有四开间门面,十多个书架,还有一溜的玻璃柜。开架售书,只是一眼望去好几个书架尽是教辅材料,其次是家庭用书和少儿读物,有毛主席、邓小平著作和少量的工具书,中外文学作品很少。这样的备货也许反映这个地区的特色,然而一般书籍太少必然会对爱书的读者缺少吸引力。门面虽然宽阔,光线却不足,因为有两个门面上的大玻璃窗被木板封住。地上经常有几堆书,有的似乎等人取走;有的似乎等着上架。还有一个特点,双休日停业休假。

我在书店里东看西看,总觉得缺少一点什么。一直等到不想再去的时候才醒悟到缺少的是书店应有的书香气氛。它确实是一家书店,但读者感觉不到书香。缺少书香的书店没法使人流连忘返。

老出版家陈原把这种气氛叫作“空气”。他回忆自己十一二岁逛书店的情形道:“也许正因为开明书店的店员们都和蔼可亲,从不嫌弃我这个‘小弟弟’,”“从不曾干涉过我自由翻阅我想‘偷’看的书……”,“如果没有这种空气,我是决计不敢每天到那里去猎取知识的”。最后又说一句意味深长的话:“也许正因为同开明书店这样一段接触,奠定了我一生同书打交道,直到今天,……”(见《陈原书话》第273页)。

多么宝贵的“空气”,多么可爱的“空气”。同是卖书的地方,由某些人经营就不单纯是做买卖的地方,还是一个传播知识、传播革命思想的场所,只要读者进门,买或不买,一概欢迎。这一点,三十年代的新出版业已经做到了。

近几年开架售书的多起来了,可是有人从读者中分出“只看不买”一类的,可见还有人不懂得“翻一翻,才好选择”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。

前不久河北省新华书店为了改善购书环境,在全省各县书店推行开架售书。一开架,读者“蜂拥而至,许多人都想亲手翻翻所有的书,使图书的亏损量大幅度上升”。于是,一名营业员大声吆喝:“买书的赶快算账,不买书的不要看,请赶快离开。”这位营业员可能出于对书店的爱心,不料这么一吆喝就恶化了书店的“空气”。

还是这位陈原,十多年前他在英国牛津参观布莱克威尔书店,拿到一份宣传品,第一页开头有一段话:

“当你到布莱克威尔书店时,谁也不会来问你打算做什么。你爱上哪里去,便到哪里去;你爱抽看那本书,便抽看那本书。简而言之,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翻阅。”

“本店职工只有在你需要的时候前来为你服务;但除非你叫他们,否则他们绝不干扰你。你来买书也好,或者仅仅到此翻看也好,都一样受到欢迎。……”(见《陈原书话》第316页)。

得到这样承诺的读者多么惬意,在这样的“空气”里浏览或漫步多么轻松。

被牛津人说成“到了牛津不去这家书店,等于你没有到牛津”的这家有100年历史的老店,据陈原介绍,只是一幢有三开间门面的、三层加半层阁楼的老房子。一进门,高高低低,上上下下,分门别类,到处陈列的书任人取阅,据说有十七万种。书架上的书,读者一伸手都可以拿到。这家书店没有巍峨堂皇的外表,它的成功完全在扎扎实实地为读者服务。说它是气氛也好,“空气”也好,总之是软件良好。

改革开放以来,特别是近几年,出现了一些经营观念和经营手段全新的书店,例如三联韬奋图书中心。老书店(新华书店)也有旧貌换新颜,变得生气勃勃的,也有变化不大,还是老模样的。书店不论大小,只要有那种“空气”,良好的软件,就会被读者喜爱。方庄那家小书店所以吸引我,也因为它有那么一点“空气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